作者:卡勒德.胡賽尼 Khaled Hosseini
1965年生於喀布爾。父親是外交官,1980年因蘇聯入侵阿富汗,全家尋求政治庇護移民美國。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系,現居美國北加州。2006年榮獲聯合國首屆人道主義獎,並擔任美國駐聯合國難民總署親善特使。他的第一本小說《追風箏的孩子》2003年出版後風靡全球,並於45個國家出版,銷量已達1000萬冊,廣受各地讀者喜愛。
譯者:李靜宜
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,外交研究所博士班,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。曾任職出版社與外交部,現任公職。譯有《理查費曼》、《諾貝爾女科學家》、《牛頓打棒球》(牛頓)、《現代方舟二十五年》(大樹), 《古烏伏手卷》、《法律悲劇》、《古典音樂一0一》、《直覺》、《奇想之年》(遠流) 、《追風箏的孩子》、《史邁利的人馬》、《完美的間諜》(木馬)等。
出版社:木馬文化
出版日期:2008年02月29日
內容簡介:如果注定要面對悲慘的命運,我們該將何去何從?
15歲的私生女瑪黎安,與母親相依為命住在山區簡陋的小屋,最大的心願就是和父親一起看電影過生日,沒想到卻導致母親自殺,更讓自己被迫嫁給一位40歲的鰥夫鞋商。20年後,出身中產家庭、受過良好教養的15歲少女萊拉,在戰火中失去所有的親人,為求生存,不得不也選擇嫁給瑪黎安性情乖戾的丈夫。瑪黎安與萊拉儘管相差了19歲,對於愛和家庭的概念大不相同,但兩人的命運卻因為戰爭、喪親而交纏在一起。在共同歷經了丈夫的凌虐之後,她們不但情同姊妹,甚至更如同母女般相互依存,最後還扭轉了自己的人生道路。
作者以感人至深的力道,描繪了阿富汗女性在砲火、飢餓、暴虐與恐懼之下,如何絕望地忍受煎熬苦難,與命運搏鬥,以及她們如何憑藉著對家庭的愛,勇敢地犧牲自我,而最終,也是愛,或者說,是對愛的記憶,支撐倖存者勇敢活下去。
這是一個讓人難以忘懷、心碎的故事,關於一個殘酷的年代、一段不可能的友誼和永遠無法毀滅的愛。
而儘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,但每一段悲痛的故事中都能讓人見到微弱的希望曙光。
本書特色:時空跨越三十年的揪心記錄,一部關於家庭、友誼、信念和自我救贖的動人故事。《燦爛千陽》再次以阿富汗戰亂為背景,用細膩感人的筆觸描繪了阿富汗舊制度與新時代下苦苦掙扎的婦女,她們所懷抱的希望、愛情、夢想與所有的失落。
這是何小青推薦給我看的書,因為不趕時間,所以在圖書館預約了排隊等著看,至少等了半年以上有了吧
由於和「追風箏的孩子」是同一位作者,所以兩本所描述的背景與手法有點相像。
戰火無情,戰爭是冷酷的。
多少人因為戰爭,體驗到了家破人亡的心酸?
多少人因為戰爭,迫於事實的無奈,委屈自己,只為了生活?
透過作者的文字,讓我想到了南京大屠殺的影帶畫面,讓我想到了老一輩的人們在轉述歷史時,那種不堪回首的恐懼,這是我們這一代,無法體會的情緒。
能夠在這樣一個穩定的社會中成長,是多麼幸福、可喜可賀的事情?
我們沒有老一輩因為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導致無家歸不得的無奈;我們不用像老一輩打拼經濟、創造一個富裕和平的社會,為了給下一代無憂慮的生活而犧牲自己。
生長在這個世代,所需要做的,就是珍惜眼前的幸福,維持老一輩為我們開墾出來的江山,讓彼此無須再擔心。
結尾是殘缺中帶來的一丁點完美,即使過程中充滿著不安的變數、殘酷不堪的現實,最終仍看到了一線曙光,這也就是書名的意義吧。